63名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中国运动员,风风光光地结束了港澳之行;之后一段时间,他们还将会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庆功活动中。
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,中国该届的50名冠军中,有近十人因为年龄、身体等原因陆续退役,再加上水平等原因,四年后出现在北京奥运会赛场的仅27人。2012年,中国的这63名北京奥运会冠军,还能有多少人会再战伦敦呢?
参赛规模将回归正常
北京奥运会甫一闭幕,有关管理部门就批准了刚刚卫冕羽毛球女单桂冠的张宁退役的申请。自从羽毛球1992年正式进入奥运会以来,33岁的张宁不仅是第一位两获奥运单打金牌的运动员,也是中国北京奥运会所有夺金者中,年龄最大的一位。
几乎是与此同时,乒乓球女团冠军获得者王楠、男子体操的团体和个人全能两金得主扬威、羽毛球男单冠军林丹等,都明确表示要举行婚礼;拳击48公斤级金牌得主邹市明流露出了向职业拳击发展的意向;还有多名奥运冠军暗示出可能退役的愿望。
其实,获得北京奥运会冠军的中国选手中,本来就有几人是退役后复出参赛的,像女子举重58公斤级的陈艳青,上届奥运会夺冠后已经离开赛场,后来就是为了参加在自己祖国举行的奥运会,才重新投入训练。
北京奥运会上,陈艳青如愿卫冕。29岁的她成为女举进入奥运会以来,年龄最大的冠军获得者。
另外,雅典奥运会女子柔道52公斤级冠军冼东妹、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冠军之一的孟关良,退役之后都已经有了孩子。北京奥运会上,冼东妹、孟关良复出后均成功卫冕,分别成了“妈妈冠军”、“爸爸冠军”,也算是给自己的奥运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中国参赛的309名运动员中,有近三成――91人参加了后来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。悉尼奥运会,中国派出311名运动员参赛;四年之后,他们中有79人出现在雅典奥运会赛场,仅占悉尼奥运会时总人数四分之一稍多。
而中国参加雅典奥运会比赛的407名运动员中,有165人参加了北京奥运会,占当时运动员人数的四成。
北京奥运会,因为是东道主的缘故,中国有一些项目可以不经过预选赛,直接获得参赛“门票”,所以,运动员达到了创纪录的639人;参赛项目覆盖了全部28个大项、38个分项,均超过了美国、俄罗斯等传统体育强国。
2012年伦敦奥运会,中国参赛的人数和参赛的项目数肯定要回归正常。按照以往的比例,北京奥运会参赛的选手中,能够参加伦敦奥运会的,可能很难超过150人。
推出更多新奥运选手
雅典奥运会,中国以32枚金牌列奖牌榜第二位,因为有女排、乒乓球和羽毛球双打、双人跳水、双人划艇等集体项目,实际共产生了50名奥运会冠军。他们中的26人参加了北京奥运会,只有12人再获金牌,夺冠率为百分之四十六。
北京奥运会,中国所获51枚金牌中,共出了63位奥运会冠军。其中男子24枚金牌,出自27名冠军之手;女子27枚金牌,由36个冠军联手贡献。
这些冠军中,25岁以下的多达36人;1990年以后出生的就有近十人。其中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冠军龙清泉、男子跳水十米台双人项目冠军之一的林跃,都只有17岁;女子跳水十米台单人、双人项目双冠得主陈若琳,尚不足16岁。
小小年龄便得以参加奥运会、并胸挂金牌,称得上是少年得志,前途无量。伦敦奥运会,他们完全可能再展宏图。
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夺冠的63人中,原来参加过奥运会的有27人;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为36人,占北京奥运会全部冠军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七。就是说,原有的奥运会经历,对于一名运动员再获优异成绩固然非常重要,但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多半金牌还是出自与奥运会初次结缘的选手之手。
缺乏大赛、特别是缺少奥运会比赛经验,是新人的不足之处,但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冲击力强、体能好,却是新人的一大优势。
北京奥运会,中国体操能够席卷全部14个项目中的9枚金牌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启用了一大批年轻选手。来自四川的邹凯只有20岁,却独得团体、自由体操、单杠三枚金牌,平了李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夺金纪录,而且成为北京奥运会体操比赛夺冠最多者。
伦敦奥运会,中国除了需要充分发挥北京奥运会金牌选手的作用,还应该挖掘、培养更多的夺金点、夺金人。
北京奥运会的冠军中,有一些是前一届参赛、却未能夺冠的选手。像羽毛球的林丹、体操的肖钦、帆船的殷剑、赛艇的金紫薇等。林丹在雅典奥运会男单比赛的首轮即遭淘汰,北京奥运会却所向披靡,功成名就。
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军团中,也有一匹“默默无闻”的参赛者可能会成为伦敦奥运会的夺金英雄。今后的四年,应该让他们在国际大赛中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。
当然,推出新的奥运会选手,以保持中国竞技体育的活力,对伦敦奥运会取得好成绩同样至关重要。北京奥运会,中国有一大批参赛者是未参加过奥运会的新面孔,而且中国军团的多数金牌来自他们当中。
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,如果还能做到这些,中国军团的成绩就有望再次名列前茅。